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吉林供电公司工会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纪实
本报记者 王敦富 通讯员 谷朝阳 季春瑞
一个个生产难题被解决,一项项创新成果得到推广,一批批新员工成长为生产骨干……多年来,国网吉林供电公司工会扎实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和重点难题,发挥劳模、工匠人才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技术交流、业务培训,带动和培养了一批企业急需人才,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该公司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已实现创新成果35项,其中,18项成果获得专利证书,16项成果在生产经营中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约1000多万元。
“我们积极争取党委、行政的支持,切实强化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部门配合、工会运作、劳模挂帅、职工参与’的创建格局。”该公司工会副主席卢永介绍说,现已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4个,有各类专业成员246人。
为深入推进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该公司工会组织开展创新工作室创新优秀成果奖评比活动,举办创客创新大赛、青年创新创意比赛、专业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等活动,推动创新工作室创新融入公司科技发展的各业务领域、各工作层面。他们搭建创新工作室交流平台,形成相互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新工作室联盟,破解基层和班组科技创新难题,积聚创新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具有国网吉林特色的“培训、练兵、创新、提升”一体化的职工素质提升模式,构建全员岗位练兵和技能提升长效机制,完善职工队伍培训制度,优化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模式,建立公司和基层单位分级分类培训项目管理体系、以用为本的人才评价体系、共建共享的学习资源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高端科技人才。
“创建创新工作室适应了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需要,对放大劳模效应、助推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卢永如是说。
为发挥创新工作室最大效能,该公司工会把创新工作室向“创新工作室+创客俱乐部”“创新工作室+QC小组活动”“创新工作室+班组大讲堂”拓展。在向“创新工作室+创客俱乐部”拓展中,他们组建创新团队金点子组、材料组、发布组、PPT制作组,确立具体创新项目或创新课题,把具备较强的示范性、可推广性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作为创新重点,攻克设备管理薄弱环节,减少备品备件损耗,提高现有设备和资产利用效率,组织创客宣讲、创客沙龙、创新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督促检查指导创新团队工作开展,推动创新目标任务落地实施。
该公司工会组建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园,以创新工作室为引领,组织职工围绕频繁停电治理、延长智能电表使用寿命、基建项目部临建标准化管理、资金和税务集约管控、“三节约”、职工技术创新增效等6个方面,大力开展提质增效劳动竞赛,推动创新互动化、集约化、网状化发展,以提质增效强化公司综合竞争力,促进经营创效、服务创优,助推企业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
信息公告